康德在《先验辩证论》中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称其为’幻象的逻辑’。在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关于理性的’二律背反’思想(原文中称“二论背反”)。二律背反指的是同样合乎逻辑的规律和法则,但是它们之间互相冲突。
关于二律背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理性派和经验派哲学对世界整体的规定的矛盾。康德曾经提出了四个’二律背反’的命题,分别对应量、质、关系、样式四个范畴。
简单来说,这四个二律背反涉及的问题分别是:
时间和空间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物质实体的结构到底是组合的还是单一的;
因果律是否以自由为开端;
宇宙间到底有没有绝对的必然性。
康德不仅提出了四个二律背反,而且给予了相应的论证,以此来说明人类的理性越过经验的界限时就会产生’幻象’,康德称之为辩证的逻辑。
康德(1724-1804)
第一种二律背反:量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开端,在空间方面也是有界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在空间中没有界限;它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是无限的。
康德对第一种二律背反进行了论证。由于没有经验的实证法,康德采用了逻辑的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正确,然后通过推论得出荒谬的结论。
康德对于量的二律背反正题的论证大致如下:
首先,为了证明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开端,在空间中有界限’,康德采取了反证法,即论证其反命题’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界限’的荒谬性。
即,如果时间没有开端,那么也就没有现在。说没有现在显然是荒谬的:时间没有开端等于说到此刻为止,之前一段无限的时间已经结束了。因为现在是由过去一段时间加上一段时间地接续过来的,而那个作为起点的时刻就是时间的开端。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限即没有结束,所以,时间没有开头是荒谬的,时间只能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
类似地,如果空间没有界限,那么也就没有任何一个确定的地点,包括我此刻所在的地点。因为任何确定的地点都是从另一个确定的地点’通过由一个单位反复加在另一个单位上’而达到的,而那个作为起点的地点最终归结为空间的界限。
既然说我此刻没有在一个确定的地点是荒谬的,那么说空间没有界限也是荒谬的。因此,空间是有界限的。
康德对于量的二律背反之反题的论证大致如下:
为证明’世界在时间中没有开端,在空间中没有界限’,康德首先论证其反命题即’时间有开端,空间有界限’的荒谬性。
假定时间有一个开端,康德说:’由于所谓开端就是一种存在,在这存在之前就有一个时间,而在这时间里还没有事物……那就是一个空洞的时间,然而一个东西是不可能在一个空洞的时间内发生的’。
由于不可能无中生有,从时间开端之前的’空洞时间’里是产生不出任何东西的。既然我们实际的时空世界中是有东西的,所以说时间一个开端是错误的,因此,时间没有开端。
第二种二律背反:质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中一切复合物都是由单纯物构成的。
反题:世界中没有单纯的东西,一切实物都是复合物。
康德为了证明质的二律背反之正题,首先证明其反命题的荒谬。如果我们假定组合的东西不是有单纯的部分构成的,那么,一切组合都在思想中除掉,就没有任何组合部分留下来,也就没有任何事物了。但是,我们在思想上是承认物质实体的,所以,说物质结构不是有单一实体构成是荒谬的,因此,物质结构是由单一实体构成的。
在反命题的证明中,康德假设如果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纯物构成的,那就意味着,所有复合的事物都可以被细分,由更单纯的物质构成,如此一直追问以至无穷。而事物不是无限可分的,那就意味着存在最小的单位,也就意味着,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单纯物——但这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存在’与’不可再分’两个概念是相互冲突的,只要是有实际存在的事物,我们就可以想象它的左右两边或是将它继续分割的情形,即任何具有形状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作由其他东西组成,那么基本粒子就不再是最小的单位了。所以,世界中一切复合物都是由单纯物构成的就是错误的。
第三种二律背反:关系的二律背反
康德第三组二律背反主要是为了回应休谟的怀疑论,休谟主要的哲学观点就是对因果律的质疑,他那句著名的’太阳明天一定会升起吗?’就是怀疑我们的因果律只是一种习惯,并不是必然的。
关系的二律背反的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的因果律,还有自由的因果律。
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东西只按照自然因果律而发生。
在这里,康德先论证正题即’世界上有自由的因果作用’,为此,他反驳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的因果作用’。
如果世界上没有自由的因果作用,那么世界将是一个无限延续的因果链条,要想获得任何因果知识都必须延伸到无限远。这样的世界是我们的经验知性所无法认识的。然而事实上我们能够凭借经验知性认识一些因果现象,所以,’世界是一个无穷的因果链条’这种说法是假的;相应地,必有自由的因果作用作为因果链条的开端。
康德论证反题即’世界上没有自由的因果作用’,为此,他反驳正题’世界上有自由的因果作用’。
如果世界上存在着自由的因果作用,那么,被自由截断了的因果链条是不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的。我们的理性势必要问:这有限的一段因果链条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理性便越过自发原因,伸展到更远,以致无限。所以,世界上没有自由的因果作用,只有无限延伸的因果链条。
第四种二律背反:样式的’二律背反’
正题:在世界之内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反题:在世界之内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康德首先论证了样式的二律背反之正题——’世界上有必然存在者’,同样采取了反驳反题’世界上没有必然存在者’的方法。
假设在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必然存在者,那么充足理由律就会变得不充分。将导致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因此,世界上有必然的存在者。
充足理由律是由莱布尼茨提出的,他在《单子论》中说: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就必须有一个充足的理由,即为什么是这样而非那样的充足理由。
充足理由律今天也被认为是四大逻辑规律之一(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按照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充足理由,而我们看到了万物存在,因此他们肯定是由充足理由的。
在样式的二律背反的反题即’世界上没有必然的存在者’论证中,康德反驳正题——’世界上有必然的存在者’。
康德认为,如果我们承认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不管它是世界本身,或者是世界中的某东西,或者是世界的原因,我们就把它安放在一个离时间任何所予一点无限遥远的一个时间里面,因为不然的话,它就会依赖于在它之前的另一个存在者。但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对我们的经验性概念来说,都是不可接近的。
所以,他认为那个必然存在者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是不可触及的,在经验世界中不存在必然的存在者。
理性超越界限就会陷入二律背反
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和论证二律背反,是因为在康德看来,任何表象都是可以经验的,但是表象之全体却是不可能经验的。
我们的感性具有直观的能力,理性的作用是思维,思维的综合统一能力或者说知性范畴,只有在经验范围内使用才有效。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由于我们对此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可避免的会陷入辩证的’幻象’之中。
康德认为此前的形而上学无法形成科学的理论就是出于这种原因。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形而上学是的处境:
当一个无知的孩子站在地上看向远方,他会发现远处的地平线上天地似乎是交融在一起的,于是他认为只要走到那里,就可以登上天空。却不知,他每向前走一步,地平线就会后退一步,因此他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的尽头。
形而上学家就像这个孩子一样,他们幼稚地以为只要我们认识了所有的现象,就可以由此而认识现象背后的东西,但是,在我们与事物之间永远隔着一道经验,认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越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