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标签:人工智能

张峥演讲: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像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思考
信息大爆炸

张峥演讲: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像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思考

来源:知识分子公众号 爱 好奇 5个月前(02-02) 405浏览 0评论

智识学研社新年科学演讲现场 导读 人类对于技术进步的复杂情感,无论是兴奋还是忧虑,曾多次在历史中上演。 如果说人工智能对于当代,犹如第二次信息革命之于20世纪90年代,必将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那么人类更有理由要继续思考,人类何以为人,我们在这个...

李飞飞:语言之外,另一半的智能还有待实现
科技大爆炸

李飞飞:语言之外,另一半的智能还有待实现

来源:机器之心公众号 爱 好奇 5个月前(01-24) 546浏览 0评论

「语言是人类的语言,而 3D 是自然的语言。」 「除了语言,我们还有另外一半智能,这部分非常深刻,就是我们做事的能力。」 「在 AI 之间加一个 G 以强调其通用性,我是尊重这个想法的。从制造能够思考和帮助人们做出决策的机器的角度来看,AI 或 AG...

AI 很快,但人类擅长“沉思”
信息大爆炸

AI 很快,但人类擅长“沉思”

来源:36氪 爱 好奇 6个月前(01-18) 494浏览 0评论

思维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思维不是一维的,而是跨越了速度、广度和深度,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我们才能找到认知的本质。大型语言模型在速度和广度...

“地球是不是平的?”清华团队揭示GPT等大模型面对“认知冲突”的不足
科技大爆炸

“地球是不是平的?”清华团队揭示GPT等大模型面对“认知冲突”的不足

来源:DeepTech深科技公众号 爱 好奇 6个月前(01-13) 513浏览 0评论

人们对以 GPT 为代表的自回归大模型的“幻觉”问题认识已久。图灵奖得主、Meta 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就曾公开对大模型的发展提出质疑。 他指出一个根本性问题:自回归模型的错误概率会随着输出长度的增加而指数叠加,从而导致模型的幻觉...

理解DeepSeek的中国式创新,要先回顾深度学习的历史
科技大爆炸

理解DeepSeek的中国式创新,要先回顾深度学习的历史

来源:心智观察所公众号 爱 好奇 6个月前(01-06) 398浏览 0评论

深度学习,这个在科技圈的热门词汇,究竟为何让人如此着迷?它就像一个数据的探险家,借助深层神经网络(DNN)在信息的海洋中探寻奥秘。而这里的“深度”就意味着一个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能从复杂的数据中自动提取有价值的特征,无需人类费劲心力去设计。 不论是图...

专访宇树科技王兴兴:在人形机器人的巨变前夜,做一个敏锐的谨慎派
信息大爆炸

专访宇树科技王兴兴:在人形机器人的巨变前夜,做一个敏锐的谨慎派

来源:极客公园公众号 爱 好奇 6个月前(01-04) 931浏览 1评论

坚持做好硬件和产品,等待机器人 AI 涌现。 文 | 黎诗韵 编辑 | 靖宇 在目前大热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赛道,宇树科技是最受关注的公司之一。这家公司最大的标签是硬件实力强——一方面是性能,去年其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 H1 能奔跑、原地空翻、踹不到...

NeuroAI提出者:GPT早与大脑背道而驰……
科技大爆炸

NeuroAI提出者:GPT早与大脑背道而驰……

来源:追问nextquestion公众号 爱 好奇 6个月前(01-03) 352浏览 0评论

在纷繁的神经回路与信息流动之间,我们徘徊在智能的边缘,试图捕捉那一抹瞬息即逝的光芒。 大脑,这个复杂的生物计算机,承载着无数思绪与行为的密码,却始终难以捉摸其完整的面貌。人工智能,这架精密的机器,能够高效处理大量信息。但其思维与反应依然是机械的、预设...

NeuroAI,能带领神经科学走出困境吗?
科技大爆炸

NeuroAI,能带领神经科学走出困境吗?

来源:追问nextquestion公众号 爱 好奇 6个月前(12-24) 505浏览 0评论

作者| 郭瑞东(科普作家) 城市街道上,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行驶中。突然,一个孩子追着皮球冲向马路。 车载系统的多个传感器立即捕捉到这一情况——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同时工作,专用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和GPU开始高速运算,整个系统在峰值状态下消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