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饿之态,养身心之力,避停滞之险,得丰盈之人。
作者:深海
前段时间刷视频,我被罗翔老师的一句话狠狠戳中了:
“一天24小时,你刷了8个小时的手机,又看了两个小时的小黄书,然后又刷了3个小时的剧,其他的时间不是吃就是睡,你说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放纵中,你总觉得你是自由的,其实你被奴役了,你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诚然,如果一个人每天躺在床上玩手机,拒绝运动、停止反省、放弃学习,白天处事唯唯诺诺,夜晚却为情绪所困,反复咀嚼琐碎之事。
那你迟早会被机遇遗忘,被命运抛弃,被自己辜负。
一个人若连自己的身体、时间、情绪都难以掌控,又何谈奔赴理想、拥有未来?
在克制中沉淀,在坚持中打磨,才能真正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自我主宰的从容与力量。
01
可怕的饿鼠效应:
毁掉一个人的,是无节制放纵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凯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将幼鼠分为两组,一组终日处于饱食状态,另一组只吃六分饱。
按照常规设想,食物充足的一组应活力满满、健康长寿,而忍饥挨饿的一组会营养不良、生存艰难。
结果前者早衰短命,后者却健康长寿。
这便是著名的饿鼠效应:过度放纵加速消耗,适当节制反而滋养生命。
人也如此。
一个人若是失去了对欲望的约束,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掌控权。
一味地放纵自我,逃避运动、停止学习、放弃自省,拒绝一切向上的可能,这看似是爱自己,实则是摧毁自己。
真正的自我善待,从不是沉溺于即时的快感,而是保持饥饿的状态,持续去做那些困难却有价值的事。
小说《驴皮记》中的主人公拉斐尔,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后来父母去世、家道中落,但他依旧勤勉克制,笔耕不辍。
然而历时三年,写出来的《意志论》,却无人问津,梦想破碎与生活困顿的双重打击,使他陷入迷茫。
某日,他受友人邀约参加上流宴会,本想打发时间的他,却被奢华场景打开欲望之门。
看着觥筹交错的人群,他盯上贵妇馥多拉,认为赢得她的芳心便能跻身上流社会,兴奋得仿佛已获成功。
然而,欲望一旦脱离现实,痛苦便接踵而至。
为追求馥多拉,拉斐尔彻底放弃写作,挪用微薄生活费频繁出入上流舞会。
即便屡遭拒绝,他也无法回归贫困生活,为维持享乐四处借钱,甚至变卖埋葬父母的小岛抵债。
就在走投无路之时,他意外获得一张能够实现一切愿望的魔法驴皮,它虽能满足他所有欲望,却也随着每一次许愿而加速收缩,象征着他所剩无几的生命。
拉斐尔并未醒悟,反而变本加厉地纵欲挥霍,企图榨取驴皮最后的魔力。
最终,在无尽贪婪与感官刺激中,驴皮消失,他也随之命尽,为自己短暂而扭曲的一生付出了一切。
倘若拉斐尔坚守写作梦,持续深耕,或许早已突破困境、实现成功,但他选择放纵欲望,不仅耗尽所有,更迷失自我,终以悲剧收场。
放纵,就像一颗裹着糖衣的毒药,初尝时甜美无比,让人欲罢不能,可随着时间推移,却会逐渐侵蚀人的身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沦。
诚如罗翔老师所言:
“无节制的放纵任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或平庸或丧失尊严,快乐变得既不丰满也不长久。”
过度放纵自己,我们收获的仅仅是低层级、转瞬即逝的快乐,却可能失去了追求更高层次幸福与成就的机会。
唯有坚持学习与深耕,主动选择一种不饱和、不沉迷、不停滞的积极人生,方能让我们的人生开阔,步履从容。
02
放纵是本性,克制才是本事
海底捞CEO杨利娟曾被称为最牛服务员,小学毕业的她,十来岁便背井离乡打工,误打误撞走进了海底捞。
彼时的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常鼓励员工多读书、学技能,可真正能听进去并践行的人寥寥无几。
毕竟,餐饮行业的工作本就繁重,每天忙到脚不沾地,下班后的疲惫早已吞噬了多数人的学习动力。
于是,常见的场景是:
员工们经常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抱怨工作辛苦,吐槽生活不易,年轻姑娘们领到工资,第一时间就想着买新裙子、挑化妆品,用物质满足消解工作的劳累。
这些选择,无关对错,只是顺应了人性中及时行乐的本能。
而此时,杨利娟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她把仅有的休息时间投入到学习之中,甚至还默默存钱买下一台键盘,虚心向复印店的人请教打字。
她同样累,同样渴望轻松,却更清楚,眼前的放纵,只会让未来的路越走越窄。
后来,海底捞推进电子信息化管理,电脑成了工作标配,她从容地跟上了公司发展的步伐。
从服务员到领班,再到店长、高管,最终成为集团CEO并跻身财富榜单。
27年里,她克制住了躺平的诱惑,和短视的冲动,不把工资浪费在转瞬即逝的享乐上,而是投资于能让自己增值的技能上,最终完成了人生的华丽飞跃。
人性中,本就存在着追求安逸、即时满足的一面,放纵自我似乎是顺应本性,毫不费力。
然而放纵的尽头往往不是快乐,而是深夜躺在床上发出“我怎会如此虚度时光”的感慨。
时间无情,从不因谁的悔恨而驻足。
那些在床上虚掷的光阴,那些在放纵中消磨的志气,终将累积成人生无法追回的遗憾。
想要做到放纵,俯拾即是;想要做到克制,需千锤百炼。
短时间能让你感到快乐的东西,终将让你感到痛苦。而那些最初就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最终都能让你功成名就。
人生这场修行,说到底,是与自己的欲望交手。
有人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沉淀自我,将脚下的路一寸寸走成坦途,也有人耽溺于即时的快感,在一次次放纵里,让生命逐渐陷落。
在这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中,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自己的本能对着干。而每一次克制,都像给自己存了一笔钱,存的是自律、信心和更好的未来。
人生几多坎坷,与其在日复一日的怠惰中消耗自己,陷入不断后悔又毫无成长的循环,不如起身行动、克服拖延。
也许转变就在那一个个早起的清晨、一次次专注的坚持中悄然发生,未来便从此不同。
03
中年以后最清醒的活法:
保持“微饿”状态
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
“七分饱的胃,永远比十分饱的脑子更清醒,适当的饥饿感让人保持清醒和活力。”
微饿,是一种积极的留白,更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它要求我们对知识保持渴望,对生活保持期待,主动管理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情感,始终保持一种向上走的生活态度。
中年以后,最清醒的活法莫过于此:以微饿之态,养身心之力,避停滞之险,得丰盈之人。
(1)身体上保持微饿:远离停滞,激活能量
每天躺死在床上,不运动,是身体能量彻底过剩却又毫无活力的矛盾状态,保持适度的饥饿感,是对身体最基本的尊重。
它意味着不过度摄入,减轻身体负担,让肠胃有休息的时间,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轻盈的体态。
饭后别立刻瘫坐,花十分钟散步;早起去公园慢跑半小时;看到高热量食物时,不纵容自己吃到撑……
这种微饿不是自我折磨,而是让身体始终保持轻度的活跃感,让身体维持在更有活力的状态。
(2)精神上保持微饿:持续输入,避免空虚
不反省、不学习,本质上是精神上的饱腹,满足于现有认知,不愿接受新事物,最终让思维变得僵化。
而精神的微饿,是主动打破这种舒适,要始终保持对知识、对世界的好奇与饥渴。
每天读几页书,学一点新技能,了解一个新观点,而不是被碎片信息填满所有时间。
这种持续的输入,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饱和,永远有新的空间和养料,从而避免陷入空洞的自我怀疑,持续拥有成长的力量。
(3)欲望上保持微饿:知止有度,远离执念
当下,各种娱乐诱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断吞噬着我们的时间与精力。
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事后却又懊悔不已。
给自己制定一个严格的时间规划,避免沉迷其中,将更多时间投入到阅读、学习新知识、陪伴家人等有价值的事情上。
同时,在物质享受上也不能餍足无度,知足知止,能让你从无止境的追逐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真正提升生命质量的事物。
而欲望上保持微饿,也能让我们的心境更加澄明、平和,抵达一种内在的丰盈与自由。
▽
最后,想送给大家罗翔老师的一段话,与各位共勉:
“我要求的不是一个完人,我要求的是一个努力告别昨天的人,只要他努力的告别昨天,他就可以从这种泥潭中重新爬起来。
一个人只要真诚的爬起来,今天比昨天做的更好,那我觉得他就值得去学习。”
现在开始醒悟,一点都不晚。
– End –
转载请注明:好奇网 » 人生要以什么样的一种态度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