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股票投资的招式、流派与心法

交易之道 爱 好奇 3075浏览 0评论 来自微信:投资聚义厅 | investjyt

作者:投资聚义厅
来自:投资聚义厅
微信号:investjyt
说明:本文由“股票投资的招式、流派与心法”、“市场派的逻辑”、“我们只是在做事件驱动交易”三篇文章整合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招式流派与心法

(一)

请问以下书有什么共同点?

《专业投机原理》、《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漫步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艾略特波浪理论》……类似这样的书还可以说出更多。

如果你是一个初入股市的新手,趁着双十一活动,正在满怀憧憬地把这些书放入购物车,那么我要劝你一句:

这些书现在不要看,一本都不要看。

因为这些书能教你的,都是招式。

上面这些书,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整套“华章经典金融投资”系列。金色的封皮闪闪发光,整整齐齐50本,摊开来放着极有气势,参见下图

我在初入股市的时候,曾经怀着极大的憧憬,买了这些书回来读。这一套50本书,大概有一半我都读过,导致我对各种流派都略知略懂。

当时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在没有基础的时候学习招式,是无法成为高手的。

这就好比要教一个没有基础的小孩子踢球,你让他坐在电视机前看几个月的历年经典对决比赛。你看齐达内这个凌空抽射多漂亮,你看罗纳尔多这个牛尾巴多潇洒。

看到最后他顶多成为一个球迷,是不会成为一个足球运动员的。

你要教他踢球,你要先教他,足球是一个11VS11的团体对抗运动。比赛的目的是让自己队进球数量比对手多。

然后你要教他,足球场上有四类位置,每个位置有它专属的核心职能;

基于这种职能,演变出各种技术动作,针对给定的场合,需要对应使用;

然后再是对技术动作的练习。

投资股票也是一样的,学习招式以前,你要先知道为什么要学这招。

用装B一点的话来说,你要把这招放在一个big picture下理解:Why do we do this?

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科班生,我很明确告诉大家,这些东西在大学课堂是没得教的。

(二)

大多经典读物,教的是几个招式,是没法直接套用实战的。

比如欧奈尔经典的CANSLIM理论,七个指标放在一起打分排序,挑业绩快速增长的强势股买入。这个理论同时迎合了人们对技术面和基本面的需要,某种程度上即兼顾了理性也兼顾了激素的释放,也因此被很多人追捧。

但是我如果真的拿CANSLIM来实操,会有以下一些问题:

七个因子权重怎么赋值,当季业绩和年度业绩哪个更重要?
怎么才算新高?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历史?
多久打分一次重新选股?打出来分数买几只?
5个、10个、20个?还是就买分数最高的一个?
跌了20%怎么办,加仓还是斩仓?
涨了如何止盈,空间止盈还是时间止盈?

这些问题,欧奈尔是不会告诉你的。

郭靖只学亢龙有悔是打不过欧阳克的。

真正成熟的交易体系,也不会只有一招教你买入。它一定是包含了建仓、加仓/减仓、卖出、止盈、止损等一系列操作规则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经过一次次的完整闭环打磨,由环串成一个链条,这才成了流派。

大体上而言,流派可以分成基本面市场面两个大的分支,前者主要根据基本面信息进行分析,后者主要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分析。

每个分支下又有不同的支线流派:

仅仅是基本面分支下,就可以分为价值投资和事件驱动两个大类。

价值投资里,又分为成长、低估、困境反转、套利等数种小分支。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点搞糊涂了?不要急着晕倒。

因为市场面这个大分支流派,更加混乱。

给他们分分类的话,简单可以分为技术派和博弈派两个支流。

技术派下面有指标流、形态流、时空流、玄学流……

博弈派下面有轮动流、题材流、跟庄流、打板流……

(三)

我年少时看这些中外投资秘籍,经常会从里面摘抄出一些精华总结。这些名句,时至今日在股吧里依然常常见到,例如

“低买高卖”
“人弃我取,别人恐惧我贪婪”
“市场永远是对的”“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股票的本质是选美比赛”
“股票的本质是筹码”
……

这些名句,每句话单独拎出来都能展开一套道理,但是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举例:

如果市场永远是对的,那别人恐惧我TMD岂不是该更恐惧才对?

矛盾的原因,是这些股谚从属于不同的流派,是各家流派的【心法】。

那么多的流派,有些虽然听着草根或者神棍,但你仔细去研究他们的打法,往往还真能找出一系列的招式,至少在逻辑上,构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交易闭环。

而驱动这些招式的,就是这个流派的【心法】。

换个方式说,【心法】代表了一种认知,或是一种价值观。

这些认知,有的被验证过,有的没有被验证过,有的从方法论上无法被验证。

但不管怎样,【心法】是你看待这个市场的方式。
流派的差异,本质上是心法的差异。

那么,不同流派的心法,有没有好坏之分,对错之分呢?
或者在这些心法之下,有没有更底层的维度,一刀切下去,能把这些心法一分为二呢?

有的。

(四)

金庸在《笑傲江湖》里写了一个华山派的故事。

有门非常牛逼的武功,叫葵花宝典,据说吸取了上一代秘籍九阳+九阴的全部精华。当时这本书放在莆田少林。而华山派有两个小子叫岳肃和蔡子峰,在少林留宿期间,潜入要地偷看了这本宝典。鉴于时间仓促,两人各自强记了一部分,回到华山派以后默写出来。

由于两人的侧重点不同,在默写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由这种分歧引发了华山派此后百年的自相残杀,以及江湖的腥风血雨。

分歧的核心点叫做:剑为先 OR 气为先?

在股票投资这个领域,如果存在最底层心法的剑气之争,那么就是一句话:

能否用市场交易行为预测未来价格变化?

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认知,决定了你能使用什么心法。

决定了你是看图还是看年报;

决定了你买股票是买筹码还是买公司;

决定了你的持股周期是3天还是3年。

市场派的逻辑

(一)

在上一篇《招式流派与心法》中,我们指出,在股票投资这个领域,如果存在最底层心法的剑气之争,就是一句话:

到底能不能用市场交易行为预测未来价格变化?

理论上讲,是可以的。其中核心逻辑来自于下面这个三段论

(1)价格变化是供求变化决定的。
(2)能观察到的市场交易行为反映了当下的供求关系。
(3)当下的供求关系和未来的供求关系存在关联性。

从而可以通过交易行为观察当下供求关系,推导未来供求关系,推导价格变化。

(二)

让我们先从【市场交易行为】的概念说起。

在华尔街还在大厅黑板上交易的年代,人们能观察到的市场交易行为,就是个股的价格,且还往往是以非格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股票报价带咔擦咔擦一点点把价格吐出来。

于是礼佛摩尔那代人,只要记性好,或者肯下苦工,就能自己编出一个股价走势图来,这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把握到了趋势。

在那个没图的年代,大部分人还在像瞎子一样拥挤在柜台前下单随机买股票的时候。你有张图,两个低点一连就是一根趋势线,一看突破趋势了就对应操作,胜算就要高很多。

报价机这种老古董的图很难找,只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复原图

慢慢的,人们还知道不光要看个股,观察【市场交易行为】还要看整个市场的热度,所以有了大盘和指数的概念。

再后来,随着日本的蜡烛图方法引进,【市场交易行为】这个概念从一个价格,外延到了一天有开收高低量五个数字。基于这五个数字,又引出了无数个指标无数个理论,波浪理论、KDJ、MACD、RSI、BOLL这些技术指标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当年我买的是第八版,颜值比现在的好看多了。这本书当年几乎翻烂了。

当指标被挖掘枯尽后,市场派又把关注重点从量价关系转移到了交易对手,因为这表明离真正的供求更进一步。于是【市场交易行为】的概念进一步延伸到了谁在买、谁在卖。

2000年前后,中国的股市做庄、跟庄理论横行,本质上都是在教你算筹码,教你怎么跟对手盘博弈。并且诞生了一个词:主力。

在中国,有那么一些东西存在于许多人的认知中,但没人真的见过它摸过它。
主力可以算一个。
有关部门大概也可以算一个。

大概十年前,交易所推出了一个东西叫做Level2数据,使得每天的成交资金数据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大中小单。于是对于散户朋友们来说,曾经形而上的【主力】,似乎变得触手可及,变得更加和蔼可亲。

black sheep wall,地图全开了。Level2在手,天下我有。

所以时至今日,这一派仍然拥趸不少。

发财秘籍,只售人民币六元

再到今天,主流机构的策略分析师,已经不会再告诉你“这里MACD金叉了”这种话了。策略师们常用的分析叫做“板块轮动”,会通过观察机构对某类股票的低配和高配,来推测下一个阶段的交易行为。

而代表着市场派更先进力量的游资,则从跟随趋势走向制造趋势。他们利用极富气势的封涨停战法,吸引市场目光。所谓一根大阳线,千军万马来相见。相见以后,利用放量快速获利了结。

但是我们也看到,策略分析师在分析板块轮动的时候,不会只是单纯的看哪个板块超配低配了,而是要结合板块的估值水平、板块的盈利增速、以及当前宏观环境特征下的历史表现来进行分析。

我们也看到,游资在打板的时候,不会只是单纯抡三个涨停问你跟不跟了。必须要结合题材、概念、热点,才能最大化吸引和主导市场行为。随便去淘股吧上看看,各路超短小资金,分析题材的时间比分析量能要多得多。

这意味着,市场派在进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融入基本面信息,才能存活发展。

古典的市场派早已不是主流。

(二)

我们回到刚才的三段论。
用市场交易行为预测未来价格变化,这件事情需要三个核心逻辑

(1)价格变化是供求变化决定的。
(2)能观察到的市场交易行为反映了当下的供求关系。
(3)当下的供求关系和未来的供求关系存在关联性。

第一句话是没毛病的。
第二句话,是开放性的。
我们刚才回顾市场派的发展历史就能看到,【市场交易行为】这个概念,是一直在外延的。

价格/量能/K线/时间周期/技术指标/……
十大流通股东/龙虎榜席位/国家队增持/大宗交易/基金持股比例……

交易行为的可观察性,随着历史发展才会慢慢变多。也就是说,我们能观察到的交易行为不存在完备性,特别是关于交易对手的信息,一定是片面或不充分的,甚至是用别的东西拟合出来的:

8月份看到中报十大股东,时间过去两个月早就变了;
龙虎榜披露前五席位,可能真正的主力部队是在6-10名,加起来比你第一还多;
即便是上市公司,也经常不知道是哪路神仙今天把自家股票打了一个涨停;
筹码理论估算的筹码,是一套先天设定好的函数模拟算出来的,而这个函数是不是有效完全不知道;

交易信息的不完备性,决定了我们观察到的供求关系也是片面的。
毕竟,这个场子谁都没有开全地图打游戏的作弊能力。

第三句话,“当下的供求关系和未来的供求关系存在关联性”,这句话也有问题:

即便通过交易行为,你看清楚了当下的供求关系。好比某个个股,你能看到张三一直在买,李四一直在卖,直到有一天李四卖光了手中的股票。请问这个时候你买进去是否明天股价就可以突破了呢?

首先,存在一种可能,张三明天一拍大腿说我买错了,全都剁出来。把你砸成猪头;
其次,你不知道是不是会出来一个王五,拿着比李四多两倍的股票,把你砸成猪头;

所以这个看似正确的逻辑,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

在同一时间,同时存在N种当下的供求关系,在影响着未来的供求关系,而他们的力量可能是相反的。
而聪明的分析师或者大V们,只会在他喊你买入的时候强调其中某一个变量。
那些足以把你砸成猪头的因素,被选择性的忽视了。

(三)

那么,学过统计学的你会问,单只个股上有不客观的风险,我是否可以寻找到广泛的供求推导规律,然后用大数定律来弥补个股上的不确定性呢?

我拍胸脯跟你保证,一定能找到这样的关联性。

我在学校时的毕业论文,研究的叫做“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与重要股东二级市场行为实证分析”。

简单来说,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者高管买股票了,买完以后多少天,股价有显著超额正收益;这帮龟孙开始卖股票了,卖完以后多少天,股价有显著超额负收益。

如果要通过这样的交易行为,来算跟未来股价变化的关联性,可以找出非常多来。

然并卵。

因为你无法把这些关联性交易出来。

打个比方,如果我研究知道了大股东买卖对股价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我要通过这个结论赚钱,应该怎么做?

看到大股东买就买进,然后要对冲市场风险吧?
对冲市场风险往往还不够,理论上应该做空这个公司所在的行业才行吧?
对冲行业因子不够,是不是还要对冲规模因子、流动性因子?
那么请问怎么做空这些东西呢?在A股没有办法。
即便可以,做空又会产生额外的成本。最后剩下那么一点点可怜的超额收益,是否能弥补这些交易成本呢?

做生意不同于做论文。
做论文,电脑里变量控制一下,只要相关系数跟你预设的方向一样,有个95%显著性就可以。实在不够显著的,数据改改弄弄,总有办法的。一篇论文交上去,欢天喜地毕业。

交易实战则如同做生意,要讲投入产出性价比。
实战里每一次对变量的控制,都是要成本的。

(四)

总结一下,市场派的底层心法,是【用市场交易行为预测未来价格变化】。这背后的道理,是由金融行为学驱动的。

而金融行为学,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学科,存在一些被整理出的范式,但人心隔肚皮,谁也无法保证大样本上的规律能在小样本上灵验。

你如果去集中交易小样本,往往就是风险敞口全开,等同于裸奔。
你如果去交易大样本,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那些成功的市场派交易选手,往往是前者。裸奔的时候需要信仰+运气。
又或者说,他们根据主观世界交易,成功与否依赖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契合度。
这个契合度,有时候就是运气。

市场派是股票投资里一个非常大的流派,其中深深浅浅的门道非常多,真的要展开讲,几本书都讲不完。以后我们不会再花很多时间来讲这个流派了。

根本的原因还不是上面讲到的那些缺点。上面提到的某些问题,在基本面投资流派里也同样存在。

真正的原因是,这不是一个大生意。

我们只是在做事件驱动交易

(一)

我们看一个投资经理的心法,不是看一招两式,而是看闭环。

上个月有个基金经理给我推荐一只股票,列举了3条积极的基本面变化情况和一条可能超预期的私有信息,当时说估值非常低,拿一年可能有50%的空间。

我犹豫没买,上周瞥了一眼发现跌了10%。

等我再屁颠屁颠去跟他确认基本面的时候,他说MD走太弱了,我已经卖了。

请问,我的这位朋友是什么心法,什么流派?

(二)

基本面投资,就是用基本面信息进行投资分析的流派。

《招式、流派、心法》中,我们提到过,基本面投资可以分为价值投资和事件驱动两大支流。

请注意,这两大支流看着都在分析基本面,但是从招式到心法,有着很大不同。

并且我要说的是:

绝大多数所谓在做价值投资的人,其实底层是事件驱动这个流派。
这个市场上,真正纯粹的价值投资流是非常稀少的。

我们先粗略讲一下事件驱动的打法。

简单来说,事件驱动分为这么几步

(1)假设T0时刻有价格P0,P0是合理的

(2)T1时刻到来一个新的基本面信息,事件发生

(3)基于基本面信息,判断价格的运动方向和尺度(如果可以判断尺度的话),选择做多或者做空。

基本面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公司类:财务报表信息、分红计划、业绩指引、新品计划、产能计划、人事变动……
行业类:下游需求、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策略、原材料变动情况……
宏观类:产业政策、领导讲话、政局变化……

一个新的基本面信息到来,会引起股价的变化。
股价在多少的时间内,反应多少,则取决于市场的【有效程度】

首先,市场不能在消息出来的一秒钟里反应掉。如果有效到这个程度,那也没交易机会了,这叫完全有效市场;其次,如果股价彻底不反应基本面信息,那基本面研究就没有意义了,于是事件驱动的打法也同样无法成立。

所以市场的有效程度,必须恰到好处介于中间的某个状态,至少是比较有效的,但又留下了一部分供操作的时间。

而因为市场是比较有效的,所以可以认为T0时刻的股价P0也是合理的,一个公司是强是弱,是肥是瘦,都在股价里了。

既然P0是合理的,我也不用管什么高估低估,有利好就涨,有利空就跌。

09年我还在某券商研究所实习的时候,领导要求我们写一个策略报告,推新疆主题。
那时候大家开会,罗列了一堆看点。
但最后碰到一个难点:想推荐的公司有很多是国企,都比较烂。
于是热烈的讨论气氛嘎然而止,就此僵住。
最后还是领导一拍大腿,说没有关系,国企虽然治理有问题,但都反映在股价里了呀!
众人也恍然大悟一起拍大腿,没错,都在股价里了呀!

由此推出第一条重要结论:
事件驱动流派最重要的分析思维是边际思维。

然而一个新的基本面信息出来,你不可能总是第一个知道的。

信息的传销,遵循着上市公司内部人-核心股东-核心卖方-大部分买方卖方-散户这样一个传播规则。

等你知道的时候,总是已经在中间的某个时间了。那么按照之前的有效理论,股价应该已经反映了一部分。

那你的工作就是去分析,这个一部分是多少,剩下的是肉还是汤?

这时,事实是好是坏就不那么重要了,和预期相比是好是坏才更重要。

由此我们推出第二条重要结论:
事件驱动流派的第二条重要分析思维,是预期思维。

(三)事件驱动流之一:主题投资

两条重要思维有了,可以举例子了。

比如说中印边界对峙,或者南海又起风波了,朝鲜又发飞弹了。
这个时候,如果军工股横盘已经半年以上了,从上面的框架理解,就应该涨。
哪怕这个板块的市盈率是100倍。
因为对事件驱动流来说,你已经在这里横盘那么久了,我就默认100倍是合理的。不要去想,为什么要给军工股100倍PE?
市场给了,就是合理的!
用边际思维看,只用看这个新的信息是利好吗。
是的,是利好,因为预期军费开支要上升,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那就搞!

我们在A股见到最多的事件驱动,就是炒主题。
高送转、科技行业革命、行业政策、十三五规划、地缘政治,许多事件都可以构成主题。
一个主题出来总是有利好的,围绕这个主题形形色色的上市公司,多多少少都有沾边。至于这个利好跟公司自身业绩的关系有多大,可以是朦胧的,未知的。但是根据边际思维,股价是应该涨的。

比如在政策的号召下,半导体、人工智能这样的行业成为了重点扶持对象。像富瀚微这样的公司,人家明明说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团队都没有搭起来,做什么都不晓得,股价照样涨50%。

于是会有人反复给你灌输,炒股要跟着政策走啊,要听Dang的话啊,久而久之,Dang本身就成了题材。

主题流是事件驱动流下的第一个分支。炒主题是可以获取暴利的,而【可以暴利】本身又构成了可以暴利的基础。

你要问了,市场派下面有一个博弈派,他们不也是炒题材的吗?这跟事件驱动派里的主题流有什么区别呢?

是的,我们说过,随着纯市场信息博弈越来越难,市场派也正在融入基本面信息。

尤其是搞博弈的,界限正在越来越模糊。

如果你非要问这两个有什么区别,那么主题流对事件有基本的要求,要能够基于事件,展开对基本面的想象。虽然扯淡居多,但也经常会见到研究报告。

而博弈派炒题材的时候,没有什么道理,天马行空,飞花摘叶皆可伤人。

类似【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所以奥马电器涨停】这样的逻辑,

只能说是博弈(SHA),而不是主题。

(四)

事件驱动派的第二个支流叫【EPS交易】。

随便哪个大学的金融学、投资学课程里,教学生的定价方法,都是DCF、DDM。
再深一点的,麦肯锡当年有本册子叫价值评估方法,我当年读书的时候还专门打印出来原版的,含辛茹苦一页页啃。
专业、精美、高大上。

然而在实操中,基本面投资的朋友们用的就是PE/PS/PB这几个指标。

简单来说就是业绩*估值,一点也不高大上。

在我认识的A股选手里,大概100个里有90个是用PE的,5个会用PS,3个用PB。

你要是碰上一个用DCF做A股的,感觉就像在沙县小吃店里看到一个人用吃法餐的姿势吃卤鸭腿一样。

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DCF,一件事情如果能用简单的道理说清楚,尽量就不要搞复杂,这是人的天性。

如果只拆业绩和估值这两个因子,那么一个基本面信息过来,我只需要判断基本面事件对业绩和估值这两个因子在边际上的影响。

再举个例子:

海康威视2017年的一致预期是EPS1.0元,2018年一致预期是1.28元。现在的股价是2017年41倍、2018年32倍。
假如现在就你自己跑去调研,了解到2018年可以做40%的增长。
很好,1.4/1.28,业绩上调带动股价就可以涨大约9.4%。
这个时候领导告诉你,业绩加速了,要按照PEG估值!
你想了想,觉得既然还可以40%的增长,给40倍应该也是可以的。
32倍到40倍,又是25%的涨幅。
加上前面业绩那9.4%,差不多就有35%的涨幅了。

够一篇买入评级了吧?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用考虑2018年以后发生的事情。

不用考虑世界上已经装了多少个摄像头了,新的增量还能不能年年增长;
不用考虑海康的AI摄像头到底是个什么商业模式,在它上百亿的利润里能起到多少增量贡献;
不用考虑大华做解决方案是否会拉低净利率,不用考虑华为进入安防市场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局。

在这个决策里,真正的边际事件只有1个:业绩指引上调了10%;
只要认为现在的价格是合理的,然后判断这个边际事件的影响就可以。

多么简单,多么美好。

(五)

股票市场喜欢成长股,特别喜欢加速成长的股票。
上面举的这个小例子,它背后的逻辑每天都发生在各种报告中,发生在你我他的各种决策操作里。
有人要说了,这怎么是事件驱动,我把明年业绩跟的那么紧,这明明是价值投资好不好?

不好意思,还真不是。

我们再回到上面这个戴维斯双击的小例子,
因为一年的业绩指引加速了,所以估值可以上调25%,市值上调了35%。

如果回归本源,公司的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
是哪个定价方法告诉你,因为某一年的业绩上升了10%,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要上升35%?

仔细想想,好像是有一个叫peg的方法,告诉我们PE≈g;
但问题是,peg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呢?能从哪个已知的公理推出吗?

没有的。
挖空心思翻烂书本,也是没有的。
就像也不会有教科书上写着炒股要听DANG的话。

PE跟g应该是相关的,高成长的公司应该估值高一些,这没有问题。
然而PE等于g也好,等于10g也好,0.5g也好,并没有什么道理,

就跟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是一样的。
你要是真想中秋节吃粽子、端午节吃月饼,也是OK的,不会被雷劈的。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里,用了paradigm一词,中文翻译过来叫做【范式】
买业绩加速的股票,底层逻辑来自于戴维斯双击。
戴维斯双击,底层逻辑来自于PEG。
而PEG,只是一种范式。

你认为这只股票会涨35%,不是因为你觉得公司价值提升了35%,而是因为:
【别人看到今年40%增速的股票,会给它40倍】
你认为上面这句话会发生。

本质上说,这和炒高送转、炒政策主题的底层机制是一样的。
炒高送转的人觉得别人看到高送转就会嗨到不行;
炒政策的人觉得别人看到人民日报就会嗨到不行;
炒PEG的人觉得别人看到短期业绩加速就会嗨到不行。
都是在交易【某种你认为它存在的,市场对基本面消息的反应机制】。

然而这类范式(或者说规律)的有效性,在不同市场之间是不同的,在同一个市场的不同阶段也是不同的。
有些朋友看到A股20几倍的游戏股:便宜啊,可以搞,冲。
但是你给他推荐一个10几倍质地更好的港股游戏股:哦哟哟这个不敢搞,打死不敢搞。

这说明同一个基本面消息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反应会是不同的。

A股炒高送转,港股不炒高送转;
牛市PEG=2,熊市PEG=0.5;
牛市炒主题,熊市杀概念。
2015年涨互联网,2017年涨大国重器。
地球上g=9.8,火星上g=3.71。

而在你下单的时候,无法确定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是什么状态:可能风格切换了,可能强势股补跌了,可能国家队不护盘了,可能大小非解禁了。

总之,你做多的这种反应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
而这些条件是不确定的,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市场,研究这些条件在未来一段时间是否成立。
当一个基金经理花太多时间在研究市场,就很难说是践行价值投资了。

当消息被市场大部分人所接受到,而反应情况不如预期,该怎么办?既然赌的是市场反应机制,开牌了就该认。
所以回到最上面的那个例子,我的那位基金经理朋友,选择剁出来,再去寻找下一个。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所以,他这就是事件驱动流。
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六)

最后再总结一下事件驱动流:

首先是两条最重要的分析思维:边际思维、预期差思维。
然后是学习市场对基本面信息的反应范式,并试图判断现在可能在什么范式中。
最后是把交易结果交给市场判定。

小朋友去券商研究所入职,领导教你的就是这套东西。
预期差、树上的花心上的花、风动幡动心动,blabla就这些东西。
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自己也会慢慢熟练,逐渐变成张嘴就是“市场认为”的老油条,平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公司勾兑“预期差”。

尽管这不是价值投资,但我也不认为事件驱动流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首先在于这套东西做得好它也能赚钱,不光是A股,全世界都一样。
其次这套东西毕竟是这行大部分人吃饭的营生手段,因为这套打法是主流,市场才会有那么多活跃的成交量,才会有那么多边际信息要分析,有那么多预期差要填补,有那么多人可以养活;

因为这套打法是主流,市场在短期才会变得那么有效。
而这种对短期有效的追逐,又会演化出一种反应过度,
真正的价值投资派获利恰恰来源于此。

转载请注明:好奇网 » 股票投资的招式、流派与心法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