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史上十大硬科幻小说,你看过几部?

人生 爱 好奇 9669浏览 0评论 来自:机器之心

1459166791-1596-20110607160644-89435

正如我们之前所宣布的,《Technology Review》将会在秋季出版《TR:SF》,这是一部原创科幻小说集。书里的故事发生在不远的未来,由我们所见到的《Technology Review》报导的新兴科技所激发灵感,堪称是一部硬科幻小说集。

这并不是在说我们反对太空歌剧或者新文化科幻浪潮等等,我们非常关注《TR:SF》硬科幻小说,是因为这类小说是扎根于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地带(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程度的艺术成分),它们最能够激励科学家与工程师,去从事于特别项目,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

即使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它完全脱离了事实,但是一部优秀的硬科幻小说会让你认为「这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下面按时间顺序所列出的最受我们欢迎的十部硬科幻小说,每一部都会带给我们如此的感觉。

《海底两万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儒勒·凡尔纳,1870)

最早的科幻小说中有许多是凡尔纳的作品(即便如此,科幻小说的术语要进入主流文化圈还需要60年)。《海底两万里》也许是他最具先见之明的作品,写到了潜艇战(在第一个核潜艇鹦鹉螺号之前还是天方夜谭)、水肺潜水甚至泰瑟枪。

《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H.G.,威尔士)

威尔士里在这本书里小小地抄袭了自己,这个同名机器的运行方式正是直接从威尔士在1988年出版的《顽固的亚尔古英雄( The Chronic Argonauts)》的一篇短篇故事借用而来。但是,这本1895年出版的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普及了时间旅行是可以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做到的想法,而不是在早期时间旅行的小说里所写的魔法。它对于思维空间里的时间旅行描述,预示了后来几十年物理学家之间研究理论时空机器的兴起。

《我,机器人(I, Robot)》(伊萨克·阿西莫夫,1950)

阿西莫夫实际上在1941年发明了「机器人学」这个词,这部短篇小说集奠定了他最有著名的文学创作:「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者通过不作为让人类受到伤害。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所给的指令,除了可能会违反第一条定律的指令。机器人必须保护它自己,并且这种保护不能违反第一和第二定律)。尽管对于他的机器人的「正电子脑(positronic brains)」到底是如何工作的问题上,阿西莫夫含糊其辞。

《冲击波骑士(The Shockwave Rider)》(约翰·布鲁纳,1975)

这是第一部赛博朋克小说,写于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9年之前(甚至在「赛博朋克」这个词出现5年之前)。虽然它没有描写出一个霓虹闪烁般虚拟现实的网络空间,但是,在小说里的确有一个骇客在全球计算机网络上放了一个小东西——一个布鲁纳叫做「蠕虫」的自我复制程序。在1982年,Xerox PARC的研究员们发现了他们在分布式计算上的实际工作方式恰好与布鲁纳的科幻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到了1988年,第一个真正出现在早期互联网的蠕虫果然喜大普奔地钻进了数千台计算机里。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阿瑟·克拉克,1979)

如果我们真的制造了一个太空电梯——从高地球轨道平衡物延伸直至地球表面长达100,000公里的高压电缆,人们可以借此将汽车升上轨道——正如今天的核潜艇设计员回顾《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一样,未来的人们也会如此回顾这本书。尽管阿瑟·克拉克并没有发明太空电梯的概念,但他的确做了一些真实的计算,展示这样的结构如何起作用,甚至推测碳基灯丝就可以作为电梯电缆的理想材料。20年后,碳基纳米管成为NASA首次严肃太空电梯研究的核心。

《赛亭星(Cyteen)》(C.J. Cherryh, 1988)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严酷的星球,那里的定居者和地球居民关系恶劣。《赛亭星》的矛盾主线是推动克隆人超越基因复制品限制的尝试。故事中科学家通过创造类似的童年经历,试图塑造他们社会中最有价值公民的性格。通过这部作品,作者巧妙地探讨了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孰重孰轻的争论。

《火星三部曲( The Mars Trilogy)》(Kim Stanley Robinson, 1992-1996)

火星殖民开始于2026年,200年后结束,那时火星的地形改造基本完成,人类迈出了走进星际空间的第一步。火星三部曲着重描写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密切关注火星的地理环境,仿佛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会登上这个红色星球一样。

《钻石年代(The Diamond Age)》 (Neal Stephenson, 1995)

尼尔‧史蒂芬生(Neal Stephenson)出版于1995年的后电脑叛客小说。1996年雨果奖、轨迹奖、SF Chronicle奖得主,同年亚瑟‧克拉克奖、普罗米修斯奖入围,1997年星云奖入围。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儿偶然获得有史以来最精密装置之一——一本智慧绘本书,这本神奇的教本能根据使用者的处境来撰写故事和提供协助,此外又意外成为外界的争夺轴心。在创造这本神奇的绘本以及孩子所处的整个世界过程中,作者借鉴了Eric Drexler的分子纳米技术观,微型机器会定期展现近似奇迹的(现象和功能)。

《彩虹彼端(Rainbows End)》(Vernor Vinge,2006)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小说是,就作为本书核心内容的这种增强现实技术来说,将故事背景设置在2025年,乐观得不现实。互联网信息能覆盖网衣穿戴者周围的世界,人们都“穿”上了电脑,交流变得非常容易,可以在多重虚拟现实中生活。个人社交网络资料可能出现在他们的头边,一副完整景象能被投射到虚幻世界,这里,汽车或飞机上被画上怪物或龙。不过,现实世界的科技发展速度远比我预期的要快得多。

《炽热(Incandescence)》(Greg Egan,2008)

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未来,星际文明的背景会将这部作品牢牢归入太空歌剧的范畴,不过,这位以前曾为TR写过科幻故事的作者已经完成过一本可以说是广义相对论和天体物理学初级读本的小说。许多行动发生在奇异的前工业革命世界,如果故事中的人物想要避免一场大灾难的话,就需要尽快发现某些先进物理学原理。

本文选自:MIT TR    作者:Stephen Cass, 机器之心翻译出品,参与:chenxiaoqing,微胖

转载请注明:好奇网 » 史上十大硬科幻小说,你看过几部?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